“我父親就是在這臺‘缺胳膊少腿’的漫步機上摔倒的,腿部劃傷、手臂淤青健身器材 。”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街道辦事處高筒社區,居民鐘女士提到的漫步機扶手“不翼而飛”健身器材 。記者環顧四周,公共健身器材大多破損嚴重:橫杠缺失、手柄消失,拉環用塑料繩代替,連供人休息的座椅,靠背和座板也殘缺不全。
公共場所的健身器材本是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健身器材 。然而,記者走訪四川多地發現,公共健身器材存在不同程度的老舊破損、管護缺位,不僅無法發揮強身健體作用,反而造成安全隱患,甚至成為傷人“利器”。
現場直擊:器材“帶病上崗” 管理維護成難題
鐘女士所在的高筒社區,公共健身器材損壞已一年多健身器材 。社區居民告訴記者,不見有人來管來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高筒社區損壞的健身器材和座椅健身器材 。人民網記者 李平攝
該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場地雖然在社區,但器材的管理權屬卻在新都街道辦健身器材 。
“我們的確存在管理疏忽,目前已拆除傷人的器材健身器材 。”新都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回應:該器材屬原泰興鎮(后合并到新都街道辦)鎮政府公園改造配套,完工后日常維護僅含保潔,器材維修因“無專項預算、權屬復雜”,長期處于“失管”狀態。
健身器材老舊、損壞的情況在四川多地存在健身器材 。僅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相關投訴留言就有十多件。
在宜賓市三江新區龍頭山竹文化公園“卓鼎運動中心”,記者看到,籃球場地塑膠皮卷邊脫落,籃筐損壞,乒乓球臺橫網消失無蹤健身器材 。
“卓鼎運動中心”場地損壞的器材健身器材 。人民網記者 李平攝
公園管理方三江集團美成投資負責人張霖解釋,該中心之前的收費經營計劃落空,場地長期無人維護,加上日曬雨淋和人為破壞,導致器材“加速老化”健身器材 。集團計劃2025年底對公園進行整體改造,但方案造價尚未確定。
在綿陽經開區板橋社區廣場,健身器材亦陳舊壞損,居民多次向社區反映,當地媒體《問政綿陽》不久前也對此進行了報道,但問題依舊沒得到解決;在南充順慶區,作為市民鍛煉重要場所的西山體育場,健身器材破舊問題被社區居民持續反映兩年,仍無人管健身器材 。
綿陽經開區板橋社區廣場損壞的健身器材健身器材 。人民網記者 李平攝
南充順慶區西山體育場損壞的健身器材健身器材 。人民網記者 李平攝
根源深挖:責任懸空、資金缺位 “最后一公里”監督乏力
公共健身器材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健身器材 ,多地為何“重建輕管”“只建不管”?
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出臺《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公園(廣場)管理部門、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等接收器材的組織和單位,負責對配建在本組織和單位所轄區域內的器材進行日常管理健身器材 。同時明確地方體育主管部門應會同本級政府有關部門,定期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器材質量、安裝、管理維護檢查,協調督促供應商、器材使用方解決器材存在的問題。
“省體育局明確要求市(州)體育部門嚴格落實項目監管主體責任,按照‘誰使用、誰管理、誰維護’原則推進屬地化管理工作健身器材 。”四川省體育局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強化屬地主體責任,還通過第三方評估督導、結合調研安全檢查進行現場督導等方式加強管理。
然而,基層執行層面的斷層,導致省級層面的指導要求未能有效穿透“最后一公里”健身器材 。
記者走訪發現,多地在長期管護方面普遍缺乏穩定、足額的資金保障,器材一旦損壞便陷入“無錢修、無人管”的困境,導致從“輕微損壞”到“釀成事故”缺乏有效干預健身器材 。
基層人大代表榮小華長期關注基層社區治理,他告訴記者,現實中,權屬移交不清、管理主體不明,屬地化原則成了“一紙空文”,一出事就“你推我擋”健身器材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原副所長胡光偉直言:“法規雖在,但監管缺位,執行乏力,管護的‘最后一公里’常常卡殼。”
破局之路:壓實巡查上報責任 保障維護資金
“用是目的,建是基礎,管是關鍵”健身器材 。公共健身器材如何擺脫“建后失管”困境?廣元市的實踐提供了一份可借鑒的樣本。
在廣元利州區大石鎮“口袋公園”,管理員樊麗華每日多次巡查,“發現損壞馬上匯報,社區立刻派人維修健身器材 。”
廣元市公共運動場地健身器材管理井然有序健身器材 。張越攝
“設施建成至今無投訴、無事故健身器材 。”這一成效源于2024年6月廣元在全省率先出臺的《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管理辦法》。
“事事有人管,問題有回音健身器材 。”廣元市體育局副局長周榮旭介紹,該辦法厘清了各方責任,落實到街辦村社,并已爭取各級和社會資金約9億元,構建起覆蓋市縣鄉村的體育設施網絡。
經查,目前上海、浙江、湖南、四川、青海等省份已從省級層面立法,推動公共體育設施規范化管理,多地市也在不斷探索解決公共健身器材管護問題,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健身器材 。例如:作為全國率先配建室外健身體育設施器材的省份,江蘇省依托“江蘇體育”小程序在全國率先建成省級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信息平臺,所有體育設施站點公布報修二維碼,方便群眾發現器材問題時掃碼“一鍵報修”;山東濱州針對管理單位確定難和責任不清問題,明確以投資建設方為責任管理方。
“各地經驗行之有效,管好公共體育器材的核心是‘三個明確’健身器材 。”上海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宋昱分析,一是明確屬地管理主體(如街道/公園單位),杜絕推諉;二是明確維護資金來源,要求財政預算單列維護經費,探索“體彩公益金+社會資本”多元投入模式;三是明確監督問責機制,建立巡檢、報修、限期修復的閉環流程,對失職主體追責。
“針對超期服役的公共體育器材要建立詳細臺賬并限期更換,消除安全隱患健身器材 。”全國人大代表唐利軍建議,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科學規劃健身區域布局,提高公共健身設施使用效率。
要解決公共健身器材傷人問題,法制保障是基礎,責任分明是思路健身器材 。全國人大代表羅天建議,推動多部門成立聯合執法小組,定期開展公共體育設施安全專項檢查,督促完成維護、修理及隱患排除,并在公共體育設施的顯著位置設置“權責公示牌”,鼓勵公眾參與監督。“最終要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切實解決全國范圍內廣泛存在的公共體育設施老舊和安全隱患問題。”
【記者手記】
公共體育設施,連著民心,系著健康健身器材 。若“只建不管”,任其“帶病運行”,變成“傷人利器”,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挫傷群眾健身熱情,甚至埋下“禍根”,更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初衷背道而馳。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亟需扭轉“重建設、輕管理”的短視政績觀,將精細化管理這份更重要的“潛績”抓牢抓實健身器材 。必須從制度建設入手,壓實屬地責任,保障管護資金,強化監督問責,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唯有精心管護每一件器材,方能確保群眾用得安心、長久,真正實現“惠民工程”初心,讓家門口的健身樂園成為安全、放心、舒心的幸福空間,為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筑牢堅實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