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健身器材行業分析報告
報告共計:24頁
2025年健身器材行業全景掃描:全球熱潮下的中國機遇與消費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覺醒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全球健身器材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浪潮健身器材 。從成熟市場的智能化升級到新興市場的快速擴容,從專業健身房的設備迭代到居家健身的器材普及,這個行業正以多元姿態融入大眾生活。
全球市場:區域分化中孕育增長新動能
全球健身器材市場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化特征健身器材 。北美和歐洲作為成熟市場,健身文化根深蒂固,智能健身房、線上訓練平臺與高端私教服務成為增長亮點,消費者對設備的專業性和科技感要求更高。亞太地區則憑借城市化進程加速和健康觀念普及,成為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中國和印度尤為突出,健身房連鎖化擴張、居家健身器材熱銷以及健身科技產品的興起,共同推動著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拉美和中東市場也不甘落后,在政府健康政策支持和中產階級崛起的雙重驅動下,正以迅猛態勢追趕,成為全球市場的新增長點。
從消費群體看,健身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健身器材 。25-40歲群體仍是主力,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明顯上升,“銀發市場”潛力逐步釋放;女性更偏愛瑜伽、普拉提等柔性訓練,相關器材需求持續攀升;Z世代則將社交與娛樂融入健身,帶動了具有互動屬性的智能設備流行。在產品端,跑步機、動感單車等居家有氧器材熱度不減,智能啞鈴、健身鏡等科技產品走進更多家庭,VR/AR技術的融入更讓健身體驗向沉浸式升級,健身補劑市場也隨之日益壯大,蛋白粉、氨基酸等成為許多健身者的日常剛需。
數據顯示,全球健身器材市場規模在2020年受疫情短暫沖擊后迅速恢復,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58.8億美元,穩步增長的態勢背后,是全球范圍內健康需求的持續釋放健身器材 。
中國市場:規模與潛力雙升健身器材 ,消費場景多元拓展
中國健身器材行業正處于快速上升通道,不同層級市場呈現出梯度發展特征健身器材 。一線城市健身產業已趨于成熟,高端健身房、私人教練服務以及智能健身設備需求旺盛,消費者愿意為專業體驗買單;二三線城市則迎來健身房和社區健身設施的擴張期,市場下沉趨勢明顯;而四五線城市及農村地區雖仍處起步階段,但公共健身設施的完善正為行業培育著潛在用戶。
健身人群的持續擴容是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健身器材 。2017年,中國健身人群規模為2.49億人,到2026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至4.42億人,滲透率從17.8%提升至31.5%。人群結構也日趨多元:18-35歲年輕人熱衷健身房團課與線上訓練,中年人更關注健康管理,推動康養型健身器材需求增長;銀發群體愛上廣場舞、太極等輕度運動,相關簡易器材銷量上升;女性對瑜伽、普拉提的偏愛,讓細分器材市場保持高增速。
市場規模方面,中國健身器材市場在經歷2021-2022年的短暫調整后,從2023年起重拾增長勢頭,預計2030年將達到137.2億元健身器材 。其中,智能健身設備和高品質居家器材成為主要增長點,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環、運動手表的流行,更讓健身與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
在產業供給端,中國已形成多個健身器材產業集群健身器材 。山東寧津是全國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產基地,2000余家企業貢獻了國內70%以上的商用器材市場份額,產品遠銷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福建廈門作為國家唯一的出口健身器材質量安全示范區,聚集了80多家器材企業及500多家配套工廠;廣東、江蘇、浙江則憑借創新優勢,成為各類健身器材的重要生產中心。
消費變遷:線上成主流健身器材 ,實用與性價比受青睞
購買渠道的變遷深刻影響著行業格局健身器材 。2023年,電商渠道已占據健身器材銷售的44.7%,成為消費者首選,而這一趨勢從2017年就開始顯現——當年線上渠道占比僅33%,到2024年已升至52%,與線下渠道平分秋色。運動健身APP也成為重要入口,通過內容引流帶動器材銷售。
線上用戶畫像清晰展現了消費主力特征:男性占比58.6%,略高于女性;26-35歲群體是核心消費者,占比38.28%,36-45歲群體緊隨其后,占29.65%,顯示中青年群體是健身器材消費的中堅力量健身器材 。值得注意的是,46歲以上用戶占比雖仍較低,但隨著健康意識提升,這一群體的消費潛力正逐步釋放。
在產品選擇上,消費者更注重實用性與性價比健身器材 。健身大型器械中,跑步機、動感單車等核心品類以“實用入門型”為主流,價格集中在中低端區間;36-45歲中年人是主要購買群體,男性占比更高;六線城市消費占比上升,表明市場正加速向低線城市滲透。品牌方面,舒華、麥瑞克、Keep、億健等成為消費者熟知的名字,在跑步機、動感單車等品類中占據重要市場份額。
企業樣本:舒華體育的深耕與成長
作為中國領先的健身器材制造商,舒華體育的發展軌跡折射出行業的成長路徑健身器材 。成立于1996年的舒華體育,專注于高品質健身設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涵蓋跑步機、動感單車、力量訓練設備等,廣泛應用于家庭、商業健身房、酒店等場景。
近年來,舒華體育營收保持穩定,2023年達14.22億元,其中健身器材業務占比78.06%,是核心收入來源健身器材 。從產品結構看,室內健身器材占比80.27%,2023年收入8.91億元,反映出居家健身需求的持續旺盛;室外健身器材雖占比19.73%,但需求穩定,成為業務補充。通過布局線上電商平臺與優化售后服務,舒華體育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在國內健身器材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行業展望:智能化與多元化并行
展望未來,健身器材行業將沿著“智能化”與“多元化”兩大方向演進健身器材 。智能技術的融入將持續深化,從運動數據追蹤到個性化訓練計劃生成,器材的“大腦”功能不斷強化;產品品類將更細分,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運動偏好人群的需求;市場下沉與銀發經濟的疊加,將為行業開辟新的增長空間。在全球健康浪潮下,中國健身器材行業正從“制造大國”向“品牌強國”邁進,為大眾健康生活提供更豐富的選擇。
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
報告共計: 24頁
中小未來圈健身器材 ,你需要的資料,我這里都有!